@KTzone » 消閒 - 不解之謎 » 外星生命離我們有多遠盤點地球的那些“兄弟”


2014-8-6 18:38 LiLily_Li
外星生命離我們有多遠盤點地球的那些“兄弟”

[img]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tech/2014-08/06/126836968_14072859105031n.jpg[/img]

[img]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tech/2014-08/06/126836968_14072859106091n.jpg[/img]

日前,美國國家航天局專家公開表示,在科學技術方面,我們已經非常接近實實在在地發現另一個地球,並在另一個世界中找到生命跡象。他們甚至還給實現這個目標加了一個期限,那就是——20年。
  的確,就在不久前,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宣佈在距離地球僅16光年的地方,發現處於紅矮星宜居帶的“超級地球”。那麼,人類尋找和發現“宜居行星 ”的努力,究竟經過了怎樣的過程?
  
[b]“宜居”的定義[/b]

  1953年,哈博特斯·斯特拉格胡德在其名為《紅綠行星:火星生命存在可能性的生理研究》一書中,最早提出繞恆星宜居帶的概念。同年著名的天文學家哈羅·沙普利在《液態水帶》一文中,以更多科學細節為支撐提出了相同的概念。20世紀60年代是宜居行星概念的全盛時期,著名科幻作家伊薩克·阿西莫夫通過風靡全球的科幻巨著《太空移民》把宜居帶的概念帶進千家萬戶。
  幾十年來,宜居帶概念的定義隨著天文學研究理念和探測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,今天在天文學和天文生物學的範疇內,繞恆星宜居帶或簡稱為宜居帶,是指環繞一顆恆星的一定區域範圍,在這個範圍內擁有足夠大氣壓力的行星質量的天體,能夠在其表面支持液態水的存在。而位於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則被視為宜居行星。由於目前我們對地外生命的存在尚不知曉,因此宜居行星的定義基本是地球和太陽以及太陽系特徵的外推。美國國家航天局給出的宜居基本條件是:擁有液態水的延展區域,能夠為複雜有機分子提供合適的生存條件和持續的能源,維持新陳代謝。
  那麼究竟如何判斷一顆行星是否宜居呢?這需要綜合考慮行星及其母星的各種特徵,包括行星軌道、行星大氣和可能的化學反應;母星的質量、光度、光變穩定性以及金屬豐度等。毫無疑問,位於宜居帶內的岩質類地行星(包括天然衛星)是系外行星搜索和天文生物學家最感興趣的探測目標。

  [b]從猜測到確認[/b]

  早在16世紀,意大利哲學家吉奧丹諾·布魯諾就提出恆星是與太陽相似的天體,很可能同樣有行星相伴。18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伊薩克·牛頓也支持類似的理念。然而限於觀測技術,幾乎所有早於20世紀90年代的系外行星探測都被證明是誤報。公認的第一次被確認的系外行星探測是1992年1月9日,天文學家亞歷山大·沃茲克贊和戴爾·弗雷爾的發現——圍繞脈衝星PSR1257+12運行的兩顆系外行星。
  1995年10月6日,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兩位天文學家米奇·邁耶和迪迪爾·奎羅茲在編號為飛馬座51的恆星周圍發現了一顆行星,這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的圍繞主序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。自此,得益於天文觀測技術的長足發展,天文學家利用高分辨率的恆星光譜、微引力透鏡、恆星視亮度變化等辦法探測到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。起初受到觀測方法的限制,探測到的行星都是距離母星很近的大質量行星。天文學家對這麼多近距離“熱木星”的發現感到十分驚訝,因為根據行星形成理論,巨行星只應該在遠離母星處形成。隨著越來越多各種類型的系外行星被發現,現在天文學家很清楚地知道,熱木星只是系外行星中的少數。
  2014年4月17日,一顆編號為開普勒-186f的系外行星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。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利用掩星觀測辦法,分析了連續三年的觀測數據,終於確認了第一顆圍繞太陽以外恆星運行的,位於該紅矮星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。與開普勒-186f一同圍繞母星開普勒-186運行的還有其他四顆行星,不過它們都遠比地球個頭大,軌道更靠近母星。開普勒-186f的母星光度只有太陽的4%,距離地球約490光年,其公轉軌道周期為129.9天,軌道半徑為0.4個日地距離(AU),位於母星宜居帶的外緣,與太陽系的火星位置相當,直徑為地球的1.1倍,是已發現的類地行星中個頭最小的一個。
  在開普勒-186f之前,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多個可能的宜居類地行星,在下面的延伸閱讀會有詳細的介紹。而其中名震一時的格利澤581系統最近又受到質疑,有證據顯示母星的兩顆“行星”格利澤581d和格利澤581g可能只是觀測之誤。

  [b]也許我們都錯了[/b]

  2009年3月7日,以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·開普勒名字命名的空間望遠鏡,滿載著人類對宇宙中另一個地球的夢想,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一飛沖天,這是NASA專為發現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類地行星而發射的空間望遠鏡。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圍繞太陽運行,觀測區域集中在北天球的天鵝座、天琴座和天龍座,這片天區遠離黃道面,免受太陽光的干擾。五年來,在發現系外行星方面,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已經取得了累累碩果。
  2013年11月4日,天文學家根據“開普勒”空間望遠鏡最新的探測結果,估計出銀河系內每5顆類太陽恆星中就有一顆擁有處於宜居帶的地球大小的行星,距離地球最近的就在12光年範圍內。如果銀河系的恆星總數估值為2000億,那麼僅僅在銀河系內,圍繞類太陽恆星且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就多達110億顆,如果把紅矮星也考慮進去,這個數值更會高達400億。
  然而,所謂宜居的定義卻一直以來受到質疑和挑戰: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有多深刻?液態水真的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嗎?已經在宜居帶之外發現了液態水存在的證據,宜居行星(衛星)一定要位於宜居帶嗎?以其他溶劑作為代謝基礎的生命又該如何定義“宜居”呢?我們對宜居行星的定義是否合適?
  無論怎樣,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五年成果還是讓我們滿懷希冀。只要想到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中,真的有可能存在與我們的地球相似的行星,總是讓人感到一絲溫暖,畢竟,地球也許並不孤獨!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